时间:2023-09-01 08:05:00 来源: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近年来,白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对白城历史文化研究挖掘与保护传承的力度,不断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挥文化引领和铸魂作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和进步,白城文化振兴迈出了坚实步伐,为“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提供了精神动力。
一、文物保护更加有力。白城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957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42处,市级104处,县区级375处,未定级425处。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大了保护力度:
一是突出项目化建设促保护。近年来,我市争取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项目资金6000余万元,先后完成城四家子古城址保护整治和安防工程、辽北省政府旧址本体修缮工程、万福麟宅邸修缮和消防安防工程、洮南天恩地局抢险加固工程、大安后套木嘎安防工程、双塔遗址安防工程等10个文物保护项目。正在推进辽吉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辽北省政府旧址抢险加固、白城史馆基本陈列、吴俊生商业大楼消防工程、大安市汉书遗址北侧断崖抢险保护加固工程等7个项目。辽吉省委抢险加固和消防安防工程、市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镇赉县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等6个文物保护项目已批复立项,即将实施建设。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吉林大学、市博物馆在我市实施了城四家子、东山头遗址群等考古发掘项目。通过发掘,充实了青铜时代至辽金时期的文化遗物,为研究该时期文化面貌和社会形态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和重要线索。
二是突出标准化建设升档次。大安市后套木嘎遗址被评为第八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辽吉省委旧址、辽北省政府办公旧址等6处遗址被评为吉林省第一批省级革命旧址。四发遗址等8处遗址被评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辽代春捺钵遗址群、城四家子城址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三是突出法制化建设提认识。常态化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间节点,深入到社区、军营、学校和遗址遗迹所在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白城市城四家子城址保护条例》于2022年3月1日开始施行,是白城市第一个关于文物遗址保护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有效增强了民众对历史遗迹文物的保护意识和法律观念。
二、非遗传承更加多元。我市共拥有省级非遗项目24项,市级非遗项目193项,县级非遗项目36项;省级传承人15人,市县两级代表性传承人191人,7个省级传习所及生产性保护基地,市、县2级18个项目保护单位。非遗保护传承实现了“三化”目标:
一是非遗保护体系实现完整化。建立了非遗保护项目名录体系和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及非遗传习场所建设规范。我市组织参加五批次省级非遗项目名录的申报工作,组织评定八批次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县级非遗项目名录和三批次市级非遗传习所。在每批次项目评定的同时进行传承人认定工作。目前正在积极申报第六批省级传承人和第五批省级传习所和传承基地。
二是非遗产品展示实现多样化。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览和专项展演,积极参加域外文旅推介会等,促进非遗项目走出白城。举办白城市“十大精品非遗评选活动”,在白城市博物馆网站和公众号推出非遗云展览。不断加大非遗进校园力度,每年定期开展非遗进校园宣传展示活动,剪纸等11个非遗项目走进大中小学课堂。今年精选17个非遗项目参加了白城师范学院首届“丁香节”非遗进校园展览展示活动。
三是非遗转化发展实现多元化。积极促进“非遗+农村”,推进镇赉柳编、大安草编、司马葫芦工艺等非遗项目助力扶贫,带动就业,促进乡村振兴。积极促进“非遗+旅游”,开发蒙古肉肠、叉烧肉脯、布贴画、通榆年画等项目向旅游纪念品、特色礼品方向发展。积极促进“非遗+文化”,组织芦苇画、根雕、大安老窖酒等优秀非遗产品参加域内外文化产业博览会。积极促进“非遗+商贸”,举办非遗文化节,组织全市非遗产品走进大安嫩江湾景区等地进行展销。
三、文创挖掘更加深入。白城市作为“吉剧振兴工程”首批创作演出基地,排演的弘扬主旋律的现实题材精品力作大型吉剧《良子》,荣获国家艺术基金。历史题材吉剧《春捺钵》荣获了吉林省“桃李梅”优秀剧目奖,展现了白城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大型奇幻音乐剧《鹤之爱》在台湖国家大剧院首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吸纳新元素和新技术,助力旅游产业发展。此外,正在积极创排以辽吉省委时期为背景的大型歌舞剧《辽吉记忆》、以辽金历史为题材的独幕吉剧《大辽行宫》。
四、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市共建有各级各类文化服务场所3000余个,基本达到全覆盖。年均常态化开展送文化下乡300余场、创作优秀作品50余件、组织文艺演出200余场,持续擦亮“歌舞鹤乡·放飞梦想”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群众合唱节、全民读书节、公益电影节等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年均举办100余场书法美术摄影民间艺术等丰富多彩陈列展览活动。积极推动服务下沉,送演出、送培训到基层,全市文化小广场实现了全覆盖,已建成12家乡村博物馆,今年计划新建6家乡村博物馆,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五、文旅融合更加紧密。坚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找准两者相容性、契合处、联结点,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促进文化繁荣。重点发挥了“四个优势”:
一是充分发挥辽金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嫩江湾旅游区,以捺钵文化体验为主,建有辽皇观鱼台、华夷同风院、捺钵岛等辽金文化景观,并制作排演了辽风演绎的捺钵实景剧,嫩江湾旅行研学基地被评为省级首批研学旅行基地。大安出土的辽朝晚期烧酒器具是东北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白酒酿造文物,大安白酒文化体验园,因其“斫冰烧酒”工艺酿酒遗存,被省文旅厅评为全省工业旅游示范点。
二是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中共辽吉省委、辽北省政府办公旧址和侵华日军机场遗址群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7家红色旅游景区入选吉林省百佳红色旅游地。“白城市红色旅游线路”入选吉林省三大主题20条红色旅游主题线路。中共辽吉省委旧址纪念馆落成,填补吉林西部红色教育基地空白。建设以辽吉省委、辽北省政府旧址为核心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将打造白城红色文化新地标。大安机车博览园获吉尼斯世界记录“最大规模蒸汽机车头展示”称号,是世界规模最大、机车台数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园林式蒸汽机车展示基地,被省文旅厅评为全省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充分发挥民俗文化资源优势。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向海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洮北区德顺乡乌兰图嘎村、镇赉县莫莫格蒙古族乡乌兰昭村入选吉林省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大安凤翎渔村、镇赉乌兰蒙古民宿、通榆德禧神榆等景区景点,积极开展那达慕、敖包节、苏勒德祭祀文化节等民俗节事活动。
四是充分发挥渔猎文化资源优势。大安渔猎博物馆、莫莫格景区、向海景区博物馆以鸟类标本、鱼类标本为重点,充分展示渔猎历史文化。常态化开展月亮泡、北方渔岛·哈尔淖、四海湖等体现渔猎文化内涵的冬捕节事活动。
|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8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