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博物院
时间:2005-11-16 来源: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吉林省博物院,原名吉林省博物馆,1951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52年在吉林市正式开放,1954年随省政府迁至长春市。现位于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永顺路1666号,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是直属于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吉林省博物院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类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现有文物藏品12万余件(套),始自远古,及至现代,精华荟萃,内涵丰富。其中高句丽、渤海、辽金时期的文物以及中国历代书法绘画、东北抗日联军文物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另外,中国历代陶瓷器、萨满民俗文物也有一定的收藏。其中代表性的文物有北宋苏轼《行书洞庭春色赋 中山松醪赋二赋》卷、南宋杨婕妤《百花图》卷、金张瑀《文姬归汉图》、元张渥《临李公麟九歌图》卷、明董其昌《昼锦堂图并书记》卷、清丁观鹏《摹张胜温法界源流图》卷等;近现代著名画家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溥心畲等人的作品也收藏颇丰。此外,还有东汉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汉白玉耳杯、辽契丹文八角铜镜、辽石雕彩绘塔、辽库伦辽墓壁画、金定窑紫釉印花碗、宋汝窑天青釉水仙盆、宋官窑贯耳瓶、宋“松风清节”琴等重要收藏。近现代文物中,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物为主要收藏,重要的文物有:清中国一统舆地全图、淮军阵图、吉林省全图、吉林青年团印发的反对二十一条传单、辽宁民众自卫军使用的电台、陈正人给彭真的《对当前东北及其周围形势的认识和我们的方针的建议》手稿等。
吉林省博物院自1951年建馆以来,先后举办各类陈列展览800余个,接待观众达1300余万人次;编辑出版各类专业著述758篇(部),约2200万字。涌现出王承礼、张伯驹、段成桂等一批文化名人和专家学者。
2010年以来,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在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鼓舞下,吉林省博物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科学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10年以来,共举办精品陈列展览170多个,其中《黑土军魂——东北抗日联军军史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此外,博物院还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完成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0余篇;每年接待观众达60余万人次。常年举办的送展下乡、公益课堂、亲子教育活动等,赢得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赞誉,体现了奉献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凤凰卫视、凤凰资讯、吉林电视台、长春电视台,《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吉林日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吉和网等众多新闻媒体对我院开展的活动进行报道。如今的吉林省博物院,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已成为我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军民共建单位。
2016年1月,吉林省博物院整体迁入新院;2016年4月,吉林省博物院面向社会开放运行。新院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包含陈列展览区、藏品库房区、文物保护技术区、公众服务区和办公区五部分。其中陈列展览区建筑面积17700平方米,藏品库房区建筑面积6614平方米,文物保护技术区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公共服务区建筑面积2190平方米。主要展览有“白山松水的记忆——吉林省历史文化陈列”“吉林故事——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足迹·回望·传承——吉林省考古成就展(1997-2016)”“吉林省陶瓷艺术馆”以及其它临时展览等。为纪念和缅怀张伯驹先生对吉林省博物馆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还特别设立“张伯驹馆”,用以展出张伯驹夫妇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院的精品文物。
昂首迈进新时代,在党和国家对文化事业发展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吉林省博物院履行自身职能,以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不断丰富和深化人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努力为发展吉林省的博物馆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吉林省文化和旅游信息中心